027-82778698

新闻资讯

news

news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海绵城市|绿色生态道路理念在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发布时间:2019-03-29浏览次数:1429

 

作者

杨国淑,邹 寒,张改景

 

摘要

通过分析传统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生态道路建设需求。将绿色生态道路理念融入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从路面材料选择、功能植物配置、生态排水三个方面,实现海绵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打造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

 

关键词

绿色生态道路;海绵城市;城市道路;海绵设计

 

 

2014年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建设海绵型城市”新概念,旨在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绿色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阵地”包括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如何将其打造成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绿色生态道路,是绿色生态城市的重点研究方向,亦是“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的必然选择。

 

传统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密实型城市道路集中,地下水资源难以补充。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交通用地占城市用地面积的10%~25%,且多为密实型不透水路面。二是城市道路排水功能低,雨天行车不安全[1]。密实型路面雨天易形成水膜或积水,使路面抗滑能力下降,增大交通事故发生率。三是道路绿化建设滞后,与城市绿化功能不符[2]。传统道路绿化建设仍停留在“先建设后治理”阶段,导致部分道路绿化需返工重修,弱化城市整体绿化功能。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道路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由于对绿色生态道路理解的片面性,将“生态设计”简单等同于“景观设计”,导致绿色生态道路建设仍处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从属地位。随着“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开展绿色生态道路设计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1

绿色生态道路发展理念

目前,绿色生态道路尚无官方定义,相关研究既包括绿色公路的范畴,也涵盖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2013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率先发布DB53/T449—2013《绿色公路评价标准》,将公路可持续发展技术进行集成,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绿色公路评价体系。2016年至2018年,交通运输部根据《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先后启动了三批共33个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建设。城市道路建设易受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影响,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是绿色生态城市道路的前提和根本。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道路”。

 

通过对绿色生态道路的内涵、评价体系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绿色生态道路建设应主要从道路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绿化布局、环境质量控制、资源节约利用、运营与养护管理等五方面展开[3],即在道路全寿命周期内,通过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技术应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质量优良、出行便利的道路。

 

2

海绵城市道路建设技术

海绵城市道路是以缓解道路积水、削减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主要建设目标的。与传统道路相比,海绵城市道路主要改变了路面材料、绿化形式和局部的排水方式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 1 海面城市道路对传统道路的改变 

 

2.1 路面材料的改变

路面材料的主要改变为由传统不透水路面改为透水路面。道路中可应用的透水路面包括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形式,设计时根据路面类型和荷载要求选用。目前,车行道透水路面通常采用排水降噪沥青路面铺装,一般包括排水沥青面层、封水层、密实结构中下面层、基层,其中排水沥青面层厚度约4cm,孔隙率一般在15%~25%[4]。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是一种半透水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性。非机动车道透水路面一般采用全透水结构的透水混凝土结构,人行道多采用透水砖铺装。

 

2.2 绿化形式的改变

绿化形式的主要改变为将传统高于路面的绿地全部或部分改为具有滞蓄功能的低于道路的绿地,相当于在道路绿地内增设具有滞蓄功能的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设施。传统道路横断面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侧分带、行道树绿带、退线绿化等,断面形式可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殊形式等。与传统道路相比,海绵城市道路断面分幅与组织功能不做改变,而是通过绿化空间LID设施应用[5],实现雨水径流控制和分级消减。常见的LID设施在道路中的应用如表1所示。

 

表 1 常见的海绵 LID 设施在道路中的应用

 

2.3 排水方式的改变

排水方式的主要改变是改变了传统的道路雨水直排方式,将LID设施和竖向雨水管渠相[6],实现中小降雨的就地消纳和超标雨水生态排放。以图2四幅路为例,每个排水区域的雨水先通过开孔的路缘石进入绿地内LID设施进行渗透和滞蓄,达到调蓄上限后,雨水经绿化带内溢流式雨水口进入市政雨水管网或蓄水设施进行下一步收集回用。不同断面形式的海绵道路横向排水设计如表2所示。

图 2 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示意图

 

表 2 海面城市道路路面横向排水设计

 

3

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的新技术

3.1 绿色生态理念与海绵城市道路的相关性分析

从绿色生态道路的五大方面看,道路生态规划设计和运营养护管理强调的道路基础的线性和断面规划设计要求以及道路建成后的运营养护,与海绵道路的设计几乎没有相关性,故本文仅将绿色生态道路的景观绿化布局、资源节约利用、环境质量控制三方面技术与海绵城市道路技术要求进行对比,具体见表3和图3。经对比可以发现,绿色生态道路技术体系中相关性强、相关性弱和不相关的技术占比分比为48.3%、20.7%和31%。其中,资源节约利用板块的技术结合度最强,说明节材的路面技术最适合应用于海绵城市道路建设。景观绿化布局和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的结合度相近,可分类别考虑,在满足海绵城市的雨水径流控制基本功能基础上,可将本地植物和功能性植物的理念应用于海绵城市道路。

 

表 3 绿色生态道路技术与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相关性分析

 

 

图 3 绿色生态道路技术与海绵城市道路的相关性

 

3.2 性能和节约双重导向下的路面材料应用

除了考虑透水性能外,绿色生态理念的海绵城市道路路面材料还应以性能提高和材料节约为需求导向,优先采用可再生利用、可循环的环保型路面材料,同时兼具路面降温、降噪、安全耐久等性能。具体路面材料可采用的性能提升策略见表4。

 

表 4 生态道路路面材料性能要求

 

3.3 以功能性植物为主导的植物配置

绿色生态海绵道路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应按照“生态、安全、功能、景观”的原则配置,优先选择滞尘降噪、抗逆性强、减轻污染的本地植物,兼具功能性植物和用水需求量小的节水耐旱型植物。海绵道路常用绿化功能性植物见表5。

 

表 5 海绵道路绿化用功能性植物配置

道路绿化植物优先考虑滞尘降噪、降低尾气的效果,利用植物的抗性和污染指示性合理选择本地植物,并采用乔灌草复层绿化形式实现生态防护功能[17]。海绵设施内植物考虑降解和去除污染物质,选择耐涝耐旱、湿生旱种、净化能力强的植物[18]。最后注重植物的观赏性和季相变化,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季相景观,兼顾绿色生态道路的生态性和观赏性。

 

3.4生态环保的多手段排水设计

绿色生态海绵道路排水设计最终目标是实现地表径流总量和污染控制。全透水路面结构应选择生态环保的透水面砖[19]和保水剂、滤水剂[20],避免路面结构本身带来的径流污染问题。海绵设施内填料、过滤、蓄水材料均应选择生态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通过道路透水铺装、海绵设施渗透、路面径流引导、绿化植物净化等多手段生态环保技术,实现雨水径流总量与径流污染控制要求。

 

4

结    语

为了提高城市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城市道路绿色生态化建设,将绿色生态道路理念渗透到海绵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从路面材料选择、功能植物配置、生态排水三个方面实现海绵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通过绿色生态化海绵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海绵城市道路建设引入新的绿色发展阶段,打造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